香港 当广场成为生活

2011-11-06 02:02:14  出处:pchouse论坛  作者:佚名  责任编辑:liangdongjian
  导读:香港的广场小得可怜,但作为公共空间的代表,它却更接近广场的本质
关键词:香港   设计

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>>

2

  从红磡继续往东,对岸的启德机场那一大片地方因为新机场的启用已经闲置多年。关于启德发展计划,根据特区政府日前进行的公众咨询,大多数市民还是期望能把行车道尽量移离启德海滨,以便把海滨地带开辟成开放空间,留给市民。而往西,尖沙咀这边,特区政府同样采纳公众意见,将露天广场的设计融合进尖沙咀码头活化项目中。

  从尖沙咀南渡,坐天星小轮到达香港岛,这是百年来普通人登陆这座小岛最常用的方式。前后来到的,有蔡元培、朱光潜、鲁迅、许地山、戴望舒、萧红,还有19岁的张爱玲。晃晃悠悠的天星小轮,每天往返在维多利亚窄窄的港口之间,渡文人南下,躲避战火,渡思想北上,哺养中原。瞬息百年。

  天星小轮抵达香港岛的第一站,是爱丁堡广场。

  爱丁堡广场诞生于维港填海工程,是二战后香港现代实用主义建筑群的典范。广场上有香港大会堂、大会堂纪念公园,还有爱丁堡广场码头(即旧中环天星码头)、皇后码头。前些年,天星码头、皇后码头先后清拆,功能并入中环码头。爱丁堡广场面临着建成至今最大的变化。

  告别天星码头的集体伤感,酝酿出了皇后码头的保育运动。那段时间,每个星期在爱丁堡广场都有读书会,香港科大教授陈允中带年轻人们就坐在皇后码头,阅读有关城市规划的书。“城市到底是为谁建造?”陈允中这样解释在爱丁堡广场发生的一切: “我们不关心集体记忆,我们争取的是保卫公共空间,争取向基层市民开放的开放空间。”“一个活的公共空间??为什么需要被消灭,然后放在‘集体记忆的博物馆’内呢?”

  码头最终走入历史,但广场由此复活。

提示:键盘也能翻页,试试“← →”键
国际家居排行